有几个因素促成了这一快速的扩张。(美国)高等教育机构日渐增加的价值多元化和全球化,他们意识到留学生支付全额学费的能力有助于补贴本土学生。另外,美国大学学位是中国中产和中产以上阶层者身份的重要象征。事实上,那些强烈渴望子女进入美国大学的中国父母,在大学招生开始之前就已经将子女送进美国一些著名高中。
这给学校带来了经济效益,但是由于巨大的跨文化差异也让学生们面临者独特的挑战。随着中国1978年的改革开放,现在的中国留学生成长于一个前所未有的社会和政治变革时代。这些特殊的经历和价值观常被带入到校园中,与美国本土学生和教授产生冲突。
文化的不匹配性加剧了学生们在大学过渡期的挑战,如结构丧失、与父母的分离个体化、酒精和药物的使用增加等。大部分中国留学生来到美国时的年龄是常见精神障碍的易发阶段,可表现为学习成绩下降、旷课和自杀等。自杀是18-24岁年轻人死亡的第三位原因,美国亚裔学生比白人学生更可能出现自杀想法和自杀未遂,但是关于中国留学生的这一数据目前尚不清楚。中国留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美国高中和大学的心理咨询师关注的主题,但是由于文化和语言壁垒,常常很难精确诊断并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
遗憾的是,关于中国留学生中精神疾病的流行率、适应不良行为以及自杀想法等的系统研究较少。一项对耶鲁大学130名中国留学生(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横断面调查显示,45%存在抑郁症状,29%存在焦虑症状。与此相对应的是,一项在中国哈尔滨开展的研究中,大学生抑郁症状的发生率只有为11.7%。可见,在美国的中国留学生可能确实比国内的大学生面临着更大的精神压力。
更大的精神压力时什么?
一般认为,中国留学生会受到交流困难、社会联结弱、想家、文化适应不良和种族主义等方面的影响。这些与出生地截然不同的社会文化,会随着慢性应激的病理路径对心理健康产生有害性影响。另外,中国留学生的心理素质不高以及对精神疾病和治疗的病耻感意味着他们获得可用服务更加困难,或不愿意寻求帮助。在不断壮大的更年轻的高中留学生中,这方面知识更少。
截止目前,大部分关注在美中国留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都很少关注他们移民前的发展轨迹。这些学生的心理特征毋庸置疑与在同一个快速变化社会中的同伴们是相似的。最显著的特征是中国自1979年开始在城市家庭实施的独生子女政策。独生子女政策的一个直接现象就是中国家庭的“421时代”,一个孩子通常被2个父母和4个祖辈抚养。他们被称为“小皇帝”,认为这个政策对于孩子的心理发育会有不利影响。一些研究认为,独生子女“自我为中心、合作性差”,“不能管理满足后的冲动”。虽然也有一些与此不一致的研究结果,但是这种政策的长期效应需要进一步的严谨随访。另外,在过去几十年内由于财富的快速增长导致中国社会前所未有的发展,尤其是对城市的影响不可忽略。在这种背景下,一些中国家庭把金钱视为许多人生命题的唯一答案就不足为奇了,他们很少强调在西方被看做对健康发展有重要影响的其他因素。
许多中国留学生家庭僵化的坚持子女要获得精英教育,他们非名校不入。McNeal和Yeh用“补偿综合征”来指那些在文化大革命中被剥夺受教育机会的家长强烈渴望子女在学业上取得成功的现象。如此高的期望会带来巨大的思想负担,形成完美主义倾向的认知模式,这可能与中国留学生中的抑郁有关。
现代中国的家庭结构日益分散。孩子常常在很小的时候由祖辈抚养,父母为了生计在外奔波。学生远渡重洋到海外求学则是这种家庭动力的延续。从文化角度理解家庭派遣子女到海外求学,是评估学生心理健康相当重要的方面。虽然,一些父母可能想在中国教育体系之外为子女提供一个可供选择的机会,但是部分父母可能是利用海外留学作为处理夫妻问题的策略。因此,精神症状的出现应该在更广阔的家庭系统中去考虑它的功能和意义。事实上,在儒家文化的社会框架内,对精神痛苦最强力的影响不是学生本身,而是他们的父母。父母压力对学生的心理发展和长期情绪健康的影响,对父母养育方式的适应不良等在中西方文化背景下对学生的影响是相似的。生物生态学的方法对于这一群体的心理健康的概念化可能是有用的。
中国留学生和学者是一个包括不同生命阶段个体的集合,从青少年高中生到博士后研究人员,需要对每个群体进行确切的区分。另外,重要的是要避免混淆中国留学生、美国出生的中国人和美籍亚裔人,这些群体的相似和不同的地方仍然需要深入探讨。
总而言之,中国留学生惊人的发展速度对美国的教育和心理健康系统产生了巨大的挑战。但是,这也为我们对文化变异性的儿童抚养模式影响正常和异常成人发展的深入理解提供了契机。对这一群体的研究应该更多关注心理问题的流行率、决定性因素和发展轨迹。在医疗实践中,要注意心理问题和治疗的病耻感信念的纠正策略。虽然这篇文章重点讨论了中国留学生的缺陷促进和应激因素,但是需要提醒大家的是,他们有很多的资源,如强烈的成功动机和家庭支持。
为了解决上述部分问题,本文作者最近在麻省总院成立了“跨文化学生情绪健康中心”,以促进留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并试图通过基础干预、研究和临床咨询等为该领域提供先进的知识。我们希望其他研究者将认识到这个巨大的需求以及改善多远文化背景下青年人的生活。
(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 与本网站无涉, 特此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