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前几代相比,如今有很多年轻人在他们成年之前没有经历过熟人的死亡。即使有人死去,医院和殡仪馆的专业人员会承担大部分需直接面对死亡的任务。
这种和死亡的距离无疑会造成对死亡的不安感。除了电视、电影里的死亡场面和新闻中的事故、谋杀案和自然灾害之外,我们生活在一个拒绝承认死亡的文化中。成人往往不愿意和儿童、青少年谈论死亡。另外,五花八门的忌讳的表达方式,如“离开了”,“走了”,“没了”等等,使人们避开了对死亡的坦率承认。
1 儿童期
5岁的米丽亚姆在她的小狗佩佩尔死后第二天来到我所在大学的实验幼儿园。她的老师莱斯莉发现她不像往常那样和别的孩子一起玩儿,而是一个人靠近老师站着,看起来很忧伤。“怎么了,米丽亚姆?”莱斯莉问道。
“爸爸说佩佩尔查出来病得很厉害,必须让它睡觉。”过了片刻,米丽亚姆看上去充满希望。“等我回家的时候,佩佩尔也许就醒了。”
莱斯莉直截了当地回答说:“不会的,佩佩尔再也不会站起来了。它不是睡觉。它死了,这就是说它再也不能睡觉,不能吃东西,不能跑,也不能玩了。”
米丽亚姆怅然地走开,过了一会儿,她又回到莱斯莉身边,眼泪汪汪地、后悔地说:“我追佩佩尔追得太凶了。”
莱斯莉搂住米丽亚姆,“佩佩尔不是因为你追它才死的。它太老了,而且有病。”她解释说。
后来几天,米丽亚姆问了很多问题:“当我睡觉时,我会死吗?”“肚子疼会死吗?”“爸爸和妈妈会死吗?”
(1) 死亡概念的发展
对死亡的理解基于以下5个要点:
永久性。一个有生命的东西死了,就不能再活过来。
必然性。所有有生命的东西最终都要死亡。
终止性。所有的生命功能,包括移动、机体过程、思想和情感,都会因死亡而停止。
适用性。死亡只适用于有生命的东西。
因果性。死亡的原因是机体功能的破坏。
要理解死亡,儿童必须掌握生物学的一些基本概念,如动物拥有的身体部位(脑、心脏、胃)对于维持生命来说是最基本的。他们还必须把他们关于“不是活的东西”的大范畴分解为死的、无生命的、不真实的、不存在的等标准。等儿童懂得了这些意思,他们在解释死亡时,就能根据他们熟悉的经验,把死亡看作行为的一种变化。这样一来,他们可能相信,他们导致了一个亲人或宠物的死亡;肚子痛会使一个人死;死人能吃东西,去卫生间,能看见东西,会想;死亡和睡觉一样。
永久性是死亡概念中最先被理解的成分。幼儿能很快地接受这一事实,可能因为他们在其他情境中见过这种事情。例如,他们偶然捡到死蝴蝶和甲壳虫,同时又看到外面正在飞的蝴蝶和活的甲壳虫。对必然性的理解紧随其后。起先,儿童认为有些人是不会死的,比如他们自己,像他们自己的人(其他儿童),以及跟他们有亲密情感联系的人。终止性、适用性和因果性是较难理解的概念。一些幼儿园大班儿童意识到,死亡会丧失机体过程和知觉能力。但是多数10~12岁儿童仍然认为,死了以后还能想,能感觉。甚至一些成人也相信,死亡之后还存在某些形式的个人意识。
(2) 个体差异与文化差异
到小学期,儿童对死亡的理解一般就能达到成人那样的程度,但其中的个体差异很大。一些患绝症的6岁以下儿童,会有较好的死亡概念。即使父母和医护人员没有直接跟他们说,他们也会用其他办法,如察言观色、偷听、跟其他生病儿童交谈,打探出自己得了致命的病。在以色列的基布兹(集体农场)长大的儿童,由于亲眼见过恐怖袭击,家人出发去参军打仗,父母对安全的焦虑,所以他们在6岁时就能说出像成人那样的对死亡的理解。
种族差异显示,宗教教义也影响到儿童对死亡的理解。一项对以色列四个族群的比较显示,德鲁兹教派和穆斯林儿童的死亡概念与基督教、犹太教儿童不同。德鲁兹人相信转世,德鲁兹和穆斯林教徒对宗教更虔诚,因此这两个教派的较多儿童不接受死亡的永久性,也不承认身体会停止发挥功能。与此相似,美国南方浸礼会家庭的儿童相信人生有来世,如果把他们与唯一神论教派家庭的儿童相比,他们更难接受死亡的永久性,而唯一神论教派关注的是争取当今世界的和平与公正。
(3) 促进儿童对死亡的理解
父母经常担心和孩子坦率地谈论死亡会加剧他们的恐惧。但是,对死亡的方方面面有较好了解的儿童,却更容易接受死亡。像莱斯莉那样,用儿童能理解的方式作解释,效果是最好的。如果成人用一些套话或是误导的说法,儿童会从字面上接受,同时做出困惑的反应。举个例子,当妈妈告诉她5岁的女儿,“爷爷到很远的地方去旅行了。”儿童就会纳闷,“他为什么不带我去?”有时儿童会问一些很难回答的问题,诸如“我会死吗?你会死吗?”这时候,父母可以利用儿童的时间知觉不够成熟的特点,做出既真实又让儿童容易接受的回答。他们可以这样回答:“不会,要过好多好多年,我先要高高兴兴地看着你长成大人,然后我就要做爷爷/奶奶啦。”
成人和儿童的讨论还要注意到文化的敏感性。父母和教师可以帮助孩子把宗教和科学这两方面的知识融合起来,而不要把科学证据和宗教信仰相对立。儿童长大以后,他们会把自己对死亡概念的认识同宗教与哲学观点结合起来,这在丧失亲人时能起到抚慰作用。后面还会讲到,与儿童进行开放、真诚的讨论,不仅有助于对死亡有真实的理解,而且还能帮助儿童在丧失亲人后节制悲伤。
(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 与本网站无涉, 特此声明。)